3月14日上午,记者随聊城晚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小组在东阿县刘集镇大林崔村一间普通农家屋舍内,看到了董洪坤的这篇日记。从去年3月18日入住算起,董洪坤在这个农家院生活工作马上就满一年了,这一年里,村里发生了几件大事,主干道修通了、自来水入户了、电网低压改造了、小农水开工了……村里一点一滴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证明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最让我高兴地是,村子换了新颜,我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董洪坤说。
新鲜
小村庄从省里来了个“第一书记”
大林崔村位于东阿县刘集镇东1.5公里,人口1144人,7个生产组,耕地1904亩,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
崔清忠是大林崔村村支部书记,他眼中的家乡比较落后,“村里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 很少考虑在家做事。地里种得最多的是小麦、玉米,多少年没变过,每年的收入饿不着但也不富裕。”
不过,在村民崔存岭看来,该村除了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外,还可以种植景观树,由于城市绿化需要大量的景观树,像白蜡树之类的景观树并不愁销路。
“以前不太指望村干部能解决实际问题,但后来发现,一个好的村干部不仅能解决很多难题,还能将致富的手段在村民中大力推广。”崔存岭告诉记者。
2013年3月18日,对于董洪坤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根据省委选派“第一书记”到农村“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要求,董洪坤放下省监狱管理局副处长的工作,来到大林崔村担任第一书记。
初到大林崔村时,董洪坤第一次召开村两委会,村支部书记一提出需要讨论的议题,两委人员就开始激烈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又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又争论了半天,结果会议从晚上8点开到近11点,不欢而散,无果而终。
“工作方法需要改变、工作效率有待提高”,董洪坤入村后,很快有了这样的感触,而他入村后经过探访了解,对于大林崔村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突破的方向,也在心中有了数。
“多年来由于整体经济基础差,大林崔村生产、生活投入少,村里的基础建设欠账较多,搞好惠及民生的基础建设,被我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 2013年的春天,经过连续多日找村民聊天,董洪坤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进展
一年时间村里旧貌换新颜
2013年之前,大林崔村主干道常年失修,凹凸不平,下雨或化雪时出行难是困扰村民的一个大问题。
出行难困恼村民,更恼人的是村里的卫生状况差,垃圾随处可见。一到雨天,满街的雨水没过小腿,上面还漂着一层垃圾,天一晴,蚊虫肆虐。
其实,之前村里也曾商议集资修路,最终却因缺少资金等问题而搁浅。盼修路已经成为该村村民的一大心事,不少村干部也为卫生状况迟迟无法改变而焦虑。
董洪坤来到该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调研,对于村民的所思所盼已经了然于胸。于是,一场爱村卫生运动一呼百应,大伙很快就清了垃圾,种上花草苗木,粉刷了墙面,修建了花坛。几条主干道全部设置责任人,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随后,他积极协调省、市、县交通部门,最终争取到70万元的投资,在该村修建了1.8公里长的柏油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2013年12月21日,大林崔村通了期盼以久的自来水,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打开水龙头,就会哗哗地流出清澈的自来水。这项民心工程背后,也离不开董洪坤的努力,他利用省监狱管理局帮扶资金和协调争取的省财政厅的“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奖补资金,为村民补贴5万元资金,协调水利部门安装了自来水,村民吃上了来自地下450多米深的安全、优质岩层水。
以前,电压不稳和用电高峰经常断电等用电问题时常困扰着村民,董洪坤了解此情况后,积极协调电力部门,投资86万元,对全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升级,新架线路1700米,新增变压器1台,更换变压器1台,解决了村庄供电不足、电压不稳和用电高峰经常断电的难题,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几年前去过大林崔村村支部的人,都会对村支部旁的牛棚印象深刻。脏乱不说,单是那股刺鼻的味道,也让人不敢久留。而今,牛棚已经变身为3000平米的文化广场,村支部的西邻,则新建了16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原来,董洪坤利用争取到的省财政“一事一议”资金和省文化项目10万元资金,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投资20多万元,将村委会周边的环境来了一个大变样,该村村民无不喜笑颜开,“村里多少年没有这么热闹了!现在还专门成立了舞蹈队,大家跳舞能跳到晚上10点,这得感谢董书记啊……”14日上午,在文化广场健身的村民提起董洪坤,一个劲地翘大拇指。
圆梦
梦想中的小农水将带来大丰收
在村民眼中,董洪坤给大林崔村村容村貌等带来的改变已经让他们足够惊喜,而在董洪坤看来,小农水项目的上马才是最让他欣慰的。
大林崔村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这里属于引黄灌溉区,多少年来,大林崔村的村民们一直“指望黄河指望天”,如果当年雨水勤,就是个难得的丰收年景,不然,村民们只能买黄河水来浇地,一旦黄河控制水量,村民们只能干着急。即使来水,由于耕地内均未通电,主要依靠柴油机抽水灌溉,每年每亩灌溉成本高达150元左右,而且需要成年男劳力才能操作。
为了能给村里上“小农水”项目,村支书崔清忠想了无数办法。村里有个村民在德州一家热电厂工作,病急乱投医的崔清忠甚至连着跑了三趟德州,“结果人家说,这儿不是他们的范围。”
董洪坤上任后,通过调研了解到,打井、架电、安装变压器、铺设管道,整个项目需要200万元。要想解决好这个难题,必须依靠上级的支持,争取行业政策扶持。从2013年4月起,董洪坤就带着崔清忠连跑了七八趟省城,到水利厅等部门申请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省水利厅最终将大林崔村的小农水项目列入了规划。2013年10月22日,喜讯传来,县水务局通知镇上,大林崔村小农水工程提前开工。听到这个消息,全村都沸腾了。由于大林崔村和相邻的两个村庄原来同属一个村,农田相互交错,县水务局虽然同意另外两个村同时建设,但三个村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想尽可能在自己农田里多打井,挖沟时又都想少占自己的农田。为此,董洪坤联合村委班子和镇领导、管区书记和三个村的村干部进行了充分沟通协调,首先做通了大林崔村村干部和村民的工作,得到了该村村民的大力支持。工程开工时已进入冬季,为争取更多的施工时间,董洪坤带领“两委”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得到了全村群众的积极配合。
今年4月份,该项目将全部完工,这将彻底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灌溉难题,实现丰产丰收。每亩地可增收粮食200斤,减少浇地成本100多元,全年可为全村增收节支50万元,平均每人增收节支400多元。另一方面,插卡即可灌溉,大大方便了群众,成年男劳力可以专心务工,增加了收入。同时,灌溉条件的改善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改变
干部办事更灵活群众有话都愿说
从去年3月18日就任第一书记,董洪坤任职已近一年,“这一年中,我尽自己所能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给他们带去新的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这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董洪坤认为,这些都要从抓党建入手。
董洪坤认为,抓党建首先需要提升村干部形象。他制定了20项内容的调研提纲,深入调查研究,带领村两委,多次召开了支部会、两委会、全体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通过同老党员、村干部、村民群众座谈等形式,听取工作意见,摸清村情民意。
“六一”儿童节为44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发放爱心文具大礼包,并联系本报,为全村小学生发放了运动鞋。开展“九九老人节送温暖”活动,为村里78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了爱心羽绒被,春节前走访慰问了35名老党员、老干部、困难户,送上了慰问品。
除此之外,他还帮助村里进一步完善了党员“三会一课”,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五项制度,落实“四议两公开”办法,实行民主管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引领村两委树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理念并在实施村内具体事务过程中加以落实,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另外,组织两委成员开展“对照典型找差距,学习先进明思路”教育活动,到先进企业、农村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对标找差,明确发展思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七一”期间组织开展了“我是党员我奉献、我为村庄谋发展”党性教育活动,通过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的历史、展望发展前景、学习形势政策、协商村内事务和看望建国前老党员等活动,强化了支部堡垒作用,增强了党员身份意识。
他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工作中,董洪坤和村两委成员多次交流工作方法,在如何开好会、如何落实上级政策、如何争取群众支持等方面交流工作体会,帮助村干部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传帮带,村支书和村干部办事方法明显多了,方式也更加灵活,决策更加科学,而且更善于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了。
提出的意见有人听,听了有人管,管了就受益,这让大林崔村的党员们“胆壮”了,“提意见”成了党员工作的法宝。崔清忠是村支部书记,以前除了发展新党员和交党费,村里几乎开不了几次党员会,而从整村容开始至今,村里的党员会已经开了不知道多少次。提意见让党员们的思想变活了,想法变多了。在带领记者参观的路上,崔清忠不停地说着自己的规划:这一片,想建成个小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住进来;村东头的马安沟,要是能硬化一下,村民们没事儿出来转转该多好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