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今年要“村村有”
行政村文化大院
据市文广新局负责人透露,市城区总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投资7亿元的聊城市民文化中心主体已经完工,进入内外装修阶段,建成后将成为聊城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城区内还有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水城明珠大剧场等大型文化设施,可以满足群众文化活动需要。
各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都按照不低于国家二级馆标准进行了建设和规划。目前,临清文化馆已被评为一级馆,图书馆可达二级馆标准,高唐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二级馆,冠县文化馆为二级馆,茌平县图书馆为一级馆,东阿县图书馆可达二级馆标准。莘县文化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莘县图书馆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装修。东阿文化馆预计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可达国家二级馆标准。阳谷“两馆”新馆正在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市、县级文化中心已经形成。
全市已建成10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个乡镇都有综合文化站,其中一级站22个,二级站34个,三级站50个。全市今年达到“村村有”行政村文化大院。
规划
在湖河边、公园等
预留各种小型广场
在城市规划中,聊城注重对文化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形成多功能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以“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为目标,除了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外,还注重室外文化广场的建设,让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湖河边、公园、小区等预留各种小型广场,让群众可以自主参加文化活动。
海源阁图书馆在实行免费借阅的基础上,在乡镇、社区、学校、军营等开设借阅点,送书上门,基本形成了覆盖城区,辐射周边乡镇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借阅条件。最近两年,在加快建设县级“两馆”、乡镇“一站”的同时,我市还新建农家书屋177个,为925个书屋更新补充了图书,对1000个文化大院、900个农家书屋进行了资源整合。
投入
财政列出专项资金
配置各类文化设施
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据了解,除了每年市县财政安排文化场馆运行经费外,还安排一些专项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内部功能配置。今年,市财政已经列出专项资金,待市民活动中心建成交付使用后,为市艺术馆添置设施设备,目前正在编制采购方案。各县(市、区)也加大了财政投入,对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和文化大院不断进行完善。目前,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都得到落实,纳入了预算管理。
全市所有国有文艺院团都配备了流动舞台车。冠县采取政府统一采购的形式,投资100多万元为乡镇文化站配备器材。市、县两级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乡镇、村依托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收听收看,共有收听收看点5000多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各县(市、区)均已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并通过省里验收。2012年,茌平县和阳谷县被评为全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示范县。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今年全省仅有的5个保护区之一。今年省、市财政出资为50个庄户剧团购置了灯光、音响等设备。
2011年,全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总计32579万元,2012年达到63306万元,在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88%提高到2.92%,增幅分别达到26.6%和94.3%,远高于财政收入增幅。截止到2013年10月底,全市公共财政支出1820065万元,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4409万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是1.9%。
成果
已经显现出20多个
公共文化活动知名品牌
据介绍,最近几年,全市每年送戏下乡一千多场,为农村放映电影七万多场。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
目前,“春联送福进万家” “欢乐水城大舞台”“民间文艺展演”“少儿才艺大赛”“新作品展演”“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节”“中国(高唐)书画博览会”“百姓大舞台”“红色经典进社区”等公共文化活动知名品牌20多个已经显现,这些品牌活动平均每年举办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2000多场。2012年,全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举办各类培训班106个,免费培训2040人次,博物馆、纪念馆免费接待观众120万人次,图书馆免费借阅达到56万人次。在省统计局开展的民生问卷调查的项目中,群众对文化的满意度得分列各项调查的第二位。
(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王井梅
相关文章